媒体报道
AI赋能新农人:“会种地”也要“慧种地”
2025-07-01 09:35:57
   


在蔬菜大棚内,一位昔日的企业技术员如今以 “新农人” 身份投身农业,其种植的番茄凭借 “儿时的味道” 自产自销,在菜市场销量领先。20 多亩菜地的经营中,智能温控系统实时显示土壤墒情数据,手机 AI 软件可根据作物问题照片与本地环境数据,快速生成包含水肥管理、病虫害防治的 “诊疗方案”

这种 “农业医生” 式的技术辅助,正改变传统农耕模式。此前,农户需向经验丰富的农人请教或等待农技专家上门,如今 AI 实现 “随问随答”。但技术应用中亦存在挑战:曾有按 AI 步骤施肥导致作物 “烧苗” 的情况,凸显出完全依赖技术的风险。对此,某地区乡村振兴学堂既教授 AI 工具使用,也邀请农技专家开展田间指导,印证了现代农业发展对 “AI 科技、农业知识与农耕经验深度融合” 的需求。

从产业视角看,AI 已贯穿农业全链条:现代化农业园区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控作物生长,预警病虫害与土壤问题,较人工巡检更精准;某地推出的农业气象服务 AI 助手,为经济作物提供灾害预警与农事指导;生产加工环节,AI 优化流程提升品质稳定性;销售端,大数据分析助力市场精准定位。无人驾驶农机、智能管理机器人等应用,推动农业向高效、智能、可持续方向发展。

然而,技术应用仍面临瓶颈:农业生产数据分散于农户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等主体,缺乏整合共享机制,数据标准不统一制约 AI 模型训练;作物种类、地域环境及病虫害变异的复杂性,对 AI 模型适应性提出高要求,部分技术仍处于试点阶段,复杂环境中存在识别偏差或设备故障风险。此外,过度依赖 AI 可能导致新农人田间实践能力退化,而实际生产中的细微差异与突发情况,仍需经验判断。

业内观点指出,推动农业 AI 发展需政府、企业、科研机构加大数据整合、技术研发与成本控制投入。理想的农业生产模式,是传感器监测与人工土质判断结合,市场预测模型与传统 “看天” 经验互补 —— 让 AI 技术 “破译” 农人与土地的互动密码,既依托技术理性,又保留农耕智慧。“让技术扎根土地,让经验对话未来”,正成为新时代农业文明中技术与传统融合的注脚。



版权所有: 恒巨科技有限公司 | 营业执照公示 | 技术支持:三猫网络    地址:郑州市郑东新区智慧岛中原数据产业大厦16层   备案号:豫ICP备19034099号-1